资讯
相关研究成果被《npj-肿瘤精准医疗》(npj Precision Oncology ) 录用。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B 类)的支持。
通过在线专家调查,该团队量化了极地区域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之间的关联强度。结果显示,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均可能受到极地区域的影响,平均远程遥相关效应评分为5.9至8.8。其中,气候行动关联强度最高,凸显极地作为气候临界要素聚集区对全球气候系统与SDG整体进程的牵动效应。紧随其后的是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陆地生物和水下生物,表明极地区域在水资源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方面具有重要全球 ...
近日,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核与等离子体科学学会揭晓了2025年度学会大奖,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邵涛荣获IEEE Magne“Kris”Kristiansen奖。
中国空间站里,一位小小的“居民”首次现身,为太空生命科学增添了新篇章。近日,科研人员在中国空间站中发现并命名了一个全新微生物物种——“天宫尼尔菌”。这一新发现拓展了人类对微生物多样性的认知,也标志着中国空间生命科学研究取得的新进展。
元老的“3+4”定理,是中国学派用筛法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座里程碑,它证明了中国数学家有能力在最前沿的数学领域做出世界级的成果。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仍在继续,数学的高峰依然等待着攀登者。王元的“3+4”定理,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数学发展的史册上,激励着一 ...
如今,改性黏土技术已形成三大系列、10余种材料,纳入我国赤潮治理国家标准,并在20多个水域成功应用。团队研发的新一代材料不仅能消除赤潮,还可降解藻毒素、修复受损生境,甚至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助力。
在一项国际合作研究中,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研究团队展示了一种利用持续时间不到万亿分之一秒的超快光脉冲来操纵石墨烯中电子的方法。通过量子隧穿效应,他们记录到了电子几乎瞬间绕过物理屏障的现象,在引入市售晶体管后,成功制造出首个速度达到拍赫兹的光电晶体管。这一成果将重新定义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极限,意味着超高速计算机技术的重大飞跃。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讯》上。
2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王慧元教授研究团队首次在观测中发现弥散矮星系超强的成团性,证实了宇宙中神秘的“暗物质晕集聚偏置”现象,为理解暗物质本质、宇宙大尺度结构与星系协同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相关研究成果于5月21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上。
自然界中,鱼类能在水流复杂多变的水下灵活游动、避开障碍,主要得益于身体两侧能感知水流变化的侧线系统。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受这一现象启发,该所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种名为FlowSight的仿生侧线传感器,让水下机器人也能精准地感知水流变化,像鱼儿一样灵活游动。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IEEE机器人汇刊》。
经过中外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固态电池相关研究取得新突破。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春阳联合国际团队,利用原位透射电镜技术在纳米尺度首次揭开了固态电池突发短路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成果5月20日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
生长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植物激素,几乎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每个过程。尤其引人关注的是,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呈现出明显的极性运输特性,即沿着特定方向在细胞间流动。人们日常见到的向日葵“转头”就是生长素在向光侧和背光侧分布不均匀产生的结果。而AUX1/LAX家族蛋白作为将生长素从细胞外转运至细胞内的“搬运工”,在极性运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和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揭示,看似遥远的南北极地区,实则通过复杂的“气候链”深刻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已成为全球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关键短板,亟须国际社会加强关注和行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