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韩金林带领的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发现了一个罕见的毫秒脉冲星,它有六分之一的时间被伴星遮挡(即掩食),且伴星质量远超一般掩食脉冲星的伴星。这一发现对恒星演化理论、致密星吸积物理和双星并合引力波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中国天眼”(FAST)的观测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科研人员发现了一颗罕见的毫秒脉冲星。这颗脉冲星与伴星每3.6小时就互相绕转一圈,且伴星会周期性地遮挡它,形成类似日食或月食的掩食现象,每次遮挡持续0.6小时。这一发现对研究恒星演化理论 ...
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利用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的数据,在名为COSMOS-Web的天空区域发现了迄今为止检测到的最大星系群样本。这项研究标志着银河系外天文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宇宙的大尺度结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见解。发表在新一期《天 ...
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报道,西班牙巴塞罗那基因组调控中心利用全新技术追踪了血液干细胞DNA上化学标签的变化,结果显示,从50岁开始,人体血细胞将由少数干细胞克隆主导生成,免疫系统逐渐失去弹性,易被疾病“突破防线”。
5月21日,过去全球变化计划(PAGES)第七届开放科学大会在上海开幕。此次大会以“地球系统变化:从过去到未来”为主题,通过整合地球系统各圈层研究,系统展示地表系统关键要素,如大气、水体、冰体、陆地、生物、社会的多尺度演变规律,以期为提升未来气候与环境预测能力提供科学支撑。
经过实验验证,佩戴该隐形眼镜的人类志愿者不仅可以看到一定光强范围的近红外光,还可以准确识别近红外光的时间编码信息。此外,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种内置近红外光上转换隐形眼镜的可穿戴式框架眼镜系统,使人类志愿者能够获得与可见光视觉一样空间分辨率的近红外图像视觉,精确识别复杂近红外图形。
相关研究成果被《npj-肿瘤精准医疗》(npj Precision Oncology ) 录用。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B 类)的支持。
通过在线专家调查,该团队量化了极地区域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之间的关联强度。结果显示,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均可能受到极地区域的影响,平均远程遥相关效应评分为5.9至8.8。其中,气候行动关联强度最高,凸显极地作为气候临界要素聚集区对全球气候系统与SDG整体进程的牵动效应。紧随其后的是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陆地生物和水下生物,表明极地区域在水资源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方面具有重要全球 ...
近日,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核与等离子体科学学会揭晓了2025年度学会大奖,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邵涛荣获IEEE Magne“Kris”Kristiansen奖。
中国空间站里,一位小小的“居民”首次现身,为太空生命科学增添了新篇章。近日,科研人员在中国空间站中发现并命名了一个全新微生物物种——“天宫尼尔菌”。这一新发现拓展了人类对微生物多样性的认知,也标志着中国空间生命科学研究取得的新进展。
如今,改性黏土技术已形成三大系列、10余种材料,纳入我国赤潮治理国家标准,并在20多个水域成功应用。团队研发的新一代材料不仅能消除赤潮,还可降解藻毒素、修复受损生境,甚至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助力。
元老的“3+4”定理,是中国学派用筛法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座里程碑,它证明了中国数学家有能力在最前沿的数学领域做出世界级的成果。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仍在继续,数学的高峰依然等待着攀登者。王元的“3+4”定理,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数学发展的史册上,激励着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