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中国空间站里,一位小小的“居民”首次现身,为太空生命科学增添了新篇章。近日,科研人员在中国空间站中发现并命名了一个全新微生物物种——“天宫尼尔菌”。这一新发现拓展了人类对微生物多样性的认知,也标志着中国空间生命科学研究取得的新进展。
元老的“3+4”定理,是中国学派用筛法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座里程碑,它证明了中国数学家有能力在最前沿的数学领域做出世界级的成果。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仍在继续,数学的高峰依然等待着攀登者。王元的“3+4”定理,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数学发展的史册上,激励着一 ...
如今,改性黏土技术已形成三大系列、10余种材料,纳入我国赤潮治理国家标准,并在20多个水域成功应用。团队研发的新一代材料不仅能消除赤潮,还可降解藻毒素、修复受损生境,甚至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助力。
2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王慧元教授研究团队首次在观测中发现弥散矮星系超强的成团性,证实了宇宙中神秘的“暗物质晕集聚偏置”现象,为理解暗物质本质、宇宙大尺度结构与星系协同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相关研究成果于5月21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上。
在一项国际合作研究中,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研究团队展示了一种利用持续时间不到万亿分之一秒的超快光脉冲来操纵石墨烯中电子的方法。通过量子隧穿效应,他们记录到了电子几乎瞬间绕过物理屏障的现象,在引入市售晶体管后,成功制造出首个速度达到拍赫兹的光电晶体管。这一成果将重新定义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极限,意味着超高速计算机技术的重大飞跃。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讯》上。
自然界中,鱼类能在水流复杂多变的水下灵活游动、避开障碍,主要得益于身体两侧能感知水流变化的侧线系统。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受这一现象启发,该所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种名为FlowSight的仿生侧线传感器,让水下机器人也能精准地感知水流变化,像鱼儿一样灵活游动。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IEEE机器人汇刊》。
经过中外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固态电池相关研究取得新突破。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春阳联合国际团队,利用原位透射电镜技术在纳米尺度首次揭开了固态电池突发短路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成果5月20日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