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郭寅龙在质谱仪的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方面取得系列进展,同时他的名字也屡屡出现在一些疑难案件的侦破团队中。他践行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近日,郭寅龙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苑名匠称号。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特展在国家动物博物馆举办。展览以“奔涌的生命”为主题,系统展示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北疆地区,尤其是额尔齐斯河流域的最新科学发现。
经过中外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固态电池相关研究取得新突破。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春阳联合国际团队,利用原位透射电镜技术在纳米尺度首次揭开了固态电池突发短路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成果5月20日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
5月20日,《中国科学报》从英国皇家学会官方网站获悉,今年有95位对科学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新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FRS),其中包括24名外籍院士。我国4位学者当选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均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是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主任韩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黄三文,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贻 ...
5月13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25年第4次学习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重温“两弹一星”精神。国科大党委书记、校长周琪主持会议并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会议并交流发言。
“在目前的SDGs框架中,极地很少受到关注,就像‘木桶原理’中那块‘最短板’。”李新对《中国科学报》说,极地在SDGs中被忽视主要是由于政策领域的传统误解,认为那里人口稀少、在经济上微不足道,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很小。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以下简称“SDGs”)关系着人类的永续发展。我国研究人员论证了极地在实现SDGs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指出极地区域可能已经成为限制全球实现SDGs的“短板”。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此次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雪豹种群基因组学研究。胡义波介绍,研究人员构建了一只雌性雪豹染色体级别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并对52份样品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包括雪豹皮张、组织和血液等。
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和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揭示,看似遥远的南北极地区,实则通过复杂的“气候链”深刻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已成为全球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关键短板,亟须国际社会加强关注和行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孙林峰、刘欣团队与谭树堂团队合作,在植物激素运输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填补了生长素极性运输研究的关键空白,相关成果于日前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生长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植物激素,几乎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每个过程。尤其引人关注的是,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呈现出明显的极性运输特性,即沿着特定方向在细胞间流动。人们日常见到的向日葵“转头”就是生长素在向光侧和背光侧分布不均匀产 ...